影子
有个电台,每天会有几分钟讲成都的老龙门阵,虽然那些久远的典故习俗不一定都知道,但听来却十分亲切。回想儿时,仿佛已经很遥远。我们也曾吟唱过很多的歌谣,最初从老人们的口中唱出,再口口相传,恍然间一个细小的孩子,就在歌谣声中慢慢长大。很多年过去,以为都已经忘了。突然有一天听到一句,像水龙头轻轻拧开,那些水流就又哗哗的漫来。
扯锯还锯,家婆门口有本戏,请外孙来看戏,牛肉包子夹狗屁。
记得爷爷奶奶坐在椅子上,把小屁孩放在自己的脚背上,面向着自己坐着,然后拉着那双小手,一上一下,一来一去,口里就念叨着这一段。那孩子并不知道爷爷奶奶在念什么,但会跟着念,小手被扯来拉去,一脸笑意。
花脸巴儿,偷油渣儿,婆婆逮到,打嘴巴儿。
这往往是小屁孩吃了香东西,婆婆给他擦嘴的时候,口中惯有的念词。
前拍拍,后拍拍,娃娃洗澡不怕得,拍拍胸,不伤风,拍拍背,不伤肺。
这是给小屁孩冲凉洗澡时的歌谣,是安慰,也是祝福。
虫虫儿虫虫儿飞哟,飞到家婆门口来,婆婆门口有棵菜,吃得家婆喊乖乖。
小屁孩会走路了,就会教他做各种怪相。也会教他把自己的两根食指头碰在一起,唱起这一段歌谣。
天老爷,快下雨,保佑娃娃吃白米,白米甜,白米香,今年不得饿慌慌。
老人的思维是看天吃饭,绝没有人定胜天的宏大理想。所以每逢天干,就会搂着小屁孩这样祈福吟唱。
红萝卜,密密甜,看到看到要过年,大人吃饱三顿饭,娃娃要拿挂挂钱。
终于要到过年,小屁孩最盼望的时节。吃着碗里的红萝卜,听着老人的念叨,特别高兴,特别有盼头。
张打铁,李打铁,打把剪刀送姐姐,姐姐留我歇,我不歇,我要回家打毛铁,毛铁打了三斤半,娃娃崽崽都来看。
小屁孩慢慢长大,可以满村、满巷子跑了。他们听到这样的歌谣,不太明白说的什么,但知道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跑。
月亮月亮光光,芝麻儿芝麻儿烧香,烧死麻大姐儿,气死幺姑娘儿,幺姑娘儿不要哭,买个娃娃打鼓鼓.鼓鼓叫唤,买个灯盏,灯盏漏油,买个枕头,枕头开花,接个干妈,干妈脚小,一脚踩到癞疙宝。
这一段有点像接龙,那时的我们都会念。念得铿锵有力,饶有兴味。一般是一人一句,如果谁不会顺着别人的上句接下句,会觉得很难为情。
王婆婆,在卖茶,三个观音来吃茶,后花园,三匹马,两个童儿打一打,王婆婆,骂一骂,隔壁子么姑儿说闲话。
这无疑是最有趣的一段。因为这不仅仅是念词,而且是小屁孩可以用小手自己玩的游戏。把两只手的大拇指、中指和无名指指尖靠在一起。把右手的食指穿到左手那三指筑成的洞里(左手手心向上),左手的小指穿进右手那三指筑成的洞里(右手手心向下)。再把右手的小指搭在左手的食指上。然后一边变动手指一边说唱:动一动右手的食指:王婆婆,在卖茶;然后一起动左手的大拇指、中指和无名指:三个观音来吃茶;再一起动右手的大拇指、中指和无名指:后花园,三匹马;右手的小指和左手的食指头相互碰碰:两个童儿打一打;又动一动右手的食指:王婆婆,骂一骂;最后动一动左手的的小指:隔壁子么姑儿说闲话。
没有说出来的童谣还有很多,但随着那些小屁孩长大,变老,就慢慢地被风吹散,连影子都寻不到了。。。
影子
蜻蜓曾经的停驻,终会随时光溜走
总是幻想,所有的探访,会和影子一样存留
影子是时间另一面,藏在夏天很深的午后
打开涂抹在水面的文字,微风在天空滑翔,细语在水中遨游
夜雨之后的荷塘,还翻覆着莲叶的清香
折断的荷茎是莲的过往,影子的沉迷是风的冥想
当太阳落下,所有的影子消失,湖水依旧清亮
始终相信,你看见的美好,和我想象的一样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