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心情(二)
生活在别处——束河古镇
束河古镇在丽江古镇的隔壁,只有8公里,打车过去,很快就到。
据说如今的束河已不似当年清静。但因为没能再去,所以在记忆里,她不曾改变,依然是我上次见到的模样。
束河是丽江古城的微缩版,更原生态,更古朴。古镇的中心也是“四方街”,还有座形同丽江“大石桥”的青龙桥。有三条河流经小镇,像绳子般捆扎于此,故而得名“束河”。
和丽江古城一样,那些小桥流水也是散漫地绕过每家每户。静谧的小镇,路面的五花石路还很粗粝,路面发黄,不光,也不亮,从最初的脚步开始,总有一天它也会被磨得透亮。
和丽江相比,束河更像一个乡村小镇。安静之中的乡野气息更清新怡人,令人喜欢。听说那里有一群自由音乐人,住在农家院里,很随意,很自由,于是就想去走走,看看。
不知道传说中那些略带神秘的农家小院在哪里,却意外发现了两三家染房。硕大的染桶,一排排的晒杆,一匹匹红、蓝、褐色的染布,散发着一种游离我们生活之外的气息,将我深深吸引。看着那些晒杆上尚未盛开的花朵,记忆里那一段沉迷于扎染的日子又回来了。回想起我也曾坐在乡村的太阳天里,扎染那些布匹,然后安然地等待它们在晒杆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。
除了染房,镇上也开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店。但因为游人很少,街上依旧清寂。有一家店,一位漂亮的纳西女孩坐在店里编织围巾,她一边编,一边卖。
经过一个大坝,竖着很多漆黑的青稞晒架,光光的孤寂着,有些神秘。旁边的“龙门客栈”,让人疑心里面埋伏着许多武林高手。但我听说的故事却和武侠无关。有一个女孩,曾在国家队打球,后来不打了,出门散心,走到丽江,来到束河,停驻在龙门客栈,一呆就是半年。
束河的生活方式,像静静的水流,恣意,放松,平和,温馨。
当你回归到最本质的生活中,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被自己忽略的美好。当你不愿意再割舍,也许就选择留下。
在古镇上一家三房一院墙的农家院里,我充分领略了这分美好。和古镇里所有的小院一样,里面是雅致的花园,满地晒着金黄的玉米。院主人热情地给我们沏茶,抓葵瓜子,陪我们聊天。男主人告诉我们大多的丽江人都不富裕,也不太会做生意。那些开店的,大多都是外来人,他们赚了一点钱后就想怎样用赚的这一点钱去赚更多的钱,所以他们总是很忙,很累。
丽江人却不同,如果他们有了一点钱,就会放在一边。他们更简单,也就更轻松快乐。不管钱多钱少,他们都会把家布置成花园。老太太白天晒太阳,晚上跳舞。曾有一个老外问晒太阳的老太太:你们整天这样,不觉得浪费时间吗?老太太说:你忙忙碌碌活八十,我晒晒太阳也活八十,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去赶死呢?其实,生活是否幸福,每个人的标准不同,做事忙碌也好,晒太阳闲散也罢,自己觉得幸福就好。
出农家院后拐弯,就看见“十合会馆”。老板是从昆明来的画家。他利用原小院的特色,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,让人一踏进院子,就沉迷其中。
院内的小酒吧别致温馨,桌上铺着纳西人特制竖条手工布。墙上的布画很有形式感。土洋冲突产生出一种奇特的效果,给人以冲击力。
老板悠闲地在院里写生。后院厨房外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,院里两缸金鱼悠闲地安于水中游玩。台阶上两把老式木凳,虚位以待,旁边两盆兰草,在微风中传送暗香。角落里的烤房,也已经准备好烧烤的食物,只等来客聚在一起享受。
楼上是客房。古案几上土陶罐内的干花,在土布帘子的映衬下,永恒地开放。
木栏雕花通道,清净无人,可以捧一本书坐在木椅上读。如果不急,能在这里住一夜两夜更好。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在这里情趣化,这正是令我着迷和留恋的生活方式。
土窗台上也置了一个土陶罐。屋外的阳光从窗框里射进来,映在一侧窗台上,像一张温暖的网,在泥土覆盖的乡野味中,将我们束住。
束河就像最初的丽江,让我们看到它留在身后的足迹。到最后,我都没有找到那些隐于农家院子里的自由音乐人,但我找到了其它的东西,还找到了我自己。
◇◆◇◆
窗前
无法预知,飞鸟到来
以及离去的方向。目光触及之处
遥远之外,还是遥远
时光以明暗之分,错落成风景
窗框重叠交相的影子
不知是记忆,还是思想
明亮的面容,挤在窗内的时光中
开始黯然失色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