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下午,在外面办事。临近5点的时候,我在车上等人,顺便翻翻书。突然的铃声让思绪从梦中惊醒。一看,是芦苇的短信:世界读书日,你读书了吗?我合上手里的书,忍不住笑笑。我回复:正在读。读王小波。我在车上等人的时候,这一段都是读他。(这样等人的时候很多,而且时间很长。比如等待放学的丢丢。)芦苇:今天还和同事谈论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的优劣呢。姐不妨以此写一篇文吧?

一瞥惊鸿黄金屋。书太多,生命太短,那些浩如烟海的书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。每想到这里,就觉得人太渺小,从而对那些书更加敬畏。喜欢读书的人,和吃饭、穿衣一样,是一种需求,区别只不过是精神上的。书给我们打开一扇窗,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。
爱伦曾给我描述德国街头的一道风景,城市慵懒的风中,街边的那些椅子上,随处都是捧着书的阅读者。他们专注的目光让整个城市安静下来,不再浮躁。这样的画面是最美的风景,在我们这个国度不常见,但我不打算很愤青地批驳我们所处的现实,事实上书变成了一种奢侈品,不是人人都爱,都可以占而有之。很多人拼尽全力,只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而已,实在是很无奈。
书也越来越贵,这也使很多爱书人也望而却步。帕维奇在身前曾提到:“书籍恰恰是人类最大的威胁--如果我们继续为了给书籍、报刊提供纸张原料而不断砍伐森林,地球将很快变成秃子。因而,将来我宁愿只发表电子书。”我觉得他说的是一种可行的趋势和方向,纸质书既贵,也不易收藏,时间一长,就总会蒙上一层岁月的灰尘(也许还会被虫蛀)。我喜欢永远洁净如新,永不破损的书。相比之下,电子书可以做到这些,但眼下的电子书却很不成熟,存在许多问题。刚上市不久的电子书太贵,而网上电子书籍的版本还很粗糙,大大影响了阅读的准确性和美感。
我忍不住去幻想,幻想在不久的将来,可以买到一款电子书,很小,很薄,很轻便,当然也要很漂亮。价格不贵,喜欢看书的人都买的起,但容量要很大,文字和背景的搭配色彩要和谐,保证最大限度地不伤眼睛。在功能方面,应该要满足如下需求:可以自行调整字体的大小,可以在任何地方插入书签,方便下次阅读,可以自行下载添加或删除(网上应有专门的地方供选用),电池要特别经用。如果能设计出一种兼有语音阅读的就更好,可以方便盲人阅读,我也可以在看的老眼昏花的时候,在寂静的夜里闭眼聆听。当然那声音必须是充满磁性的那种,比如曾经的邱岳峰,我想那将是一件美妙的事。

生命如这些海水一样,日夜流淌。文字让所有的心情释放,从打开书的那个瞬间开始,你可以愈发美丽。
让生命在文字里流淌,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。
趟过文字的河流,不安的灵魂也许可以抵达彼岸。。。

打开的书(毛喻原作品)
2010.4.23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