炉霍
从道孚继续往北,就是炉霍,昔称“霍尔章谷”,藏语“霍尔”意指蒙古人,“章谷”意为山岩石上。因霍尔章谷土司的官寨处于山岩上,系蒙古族后裔,故称“霍尔章谷″。清光绪二十三年终(1897)置屯时取名“炉霍″,因炉(打箭炉)至霍尔为入藏要道,故名。
炉霍,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。许多人有高山反应。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对美景的追寻和沉醉。高山、草原、湿地,都那么惹眼。这里的康巴小伙皮肤黝黑,体格健壮。当地人一到夏季,便到水草丰茂的草原扎上帐篷,住下,唱歌跳舞、赛马,耍坝子。他们简单、纯朴的笑容,让你难以忘记。
故事:朝圣之路
中午在炉霍吃了饭,继续往北。刚走了几十公里,就遇到了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一家。
磕长头,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,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。
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,可以不时看见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伊始,手佩护具,膝着护膝,前身挂一遮盖物,尘灰覆面,沿道三步一磕,积月或积年至拉萨朝佛。人们往往几人结伴,一人负责后勤(车载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粮食)。他们用身体缩短家乡与圣地之间的距离。为的是一心朝圣,祈求神灵的保佑。
磕长头:首先立正,口念六字真言,双手合十,高举过头,向前踏一步,然后用合十的双手碰额、碰口、碰胸,表示身、语、意与佛融为一体,遂双膝跪下,全身伏地,额头叩下。在指尖处作一标记,站起跨步至标记处,再作揖下拜。然后躬身匍匐磕一步;双手继续合十,移至面前,再行一步。这种磕法叫三步一身,意指走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。
我对他们这种“五体投地式”的朝拜所知甚少,却被他们的坚韧深深打动。这一家的男主人带着家人和哥哥5岁的儿子一共6人,于一年前从阿坝的甘南出发,路经马尔康进入甘孜地区。他们每天磕2公里,预计还要用5年多时间磕到拉萨。5人磕长头,一人开小车负责后勤。男主人的额上已磕出一个厚厚的圆肉垫,最震动我的是那个5岁的男孩子,他神情严肃,磕得一丝不苟。想到他们一路的种种艰难,不禁暗自为他们担心。但我们唯一能帮他们的也就是提供一些物质支援而已。
两天后,回来的黄昏,我们又遇到他们。那时他们已搭好帐篷、烧好饭了。男主人说才新买了一个小型录音机,准备听听音乐,那个5岁的乖孩子在骑他的小童车。我们一起聊了天,照了像。走后,下起了暴雨,我担心他们的帐篷会不会进水。
我总会想,他们每天都在我们走过的这条路上,用他们的身体行走。再过一段你如再去,还会遇见他们。
花絮
告别了磕长头的信徒,我们继续走我们的路。前面是一长段很滥的土路,想到他们磕这一段更是艰辛。好不容易走完,发现美景就在左前方:远处是山,近处是草原,有水,有花,远处还有马。美景一下就把老杨哥哥迷惑住了,他一个不注意,就把车的左前后轮都陷到路基的下面,开不上来了。人好好的就是福,我马上悄悄告诫敏不可以去责怪老杨哥哥,那样于事无补。大家一起想办法,几个女生冒着酷日去坡下捡石块,来回几趟就觉心脏有些累。好容易垫满了,但车的底盘像是靠在地面,怎么也开不起来。大家又再想办法,把两个车上的千斤顶拿下来,把前后轮都顶起来,我们又多找些石头垫在车轮下面和前面。这下试了两次就成功了,孩子他爹说都没人想到记录一下,我说我想到了,但那时肯定是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,怎么能去专门记录。好在事过了,没记录也没关系。
再去那片风景地,感觉特别地珍贵!
评论